延伸护理与健康服务科普知识一百发热知

文章来源:感染性关节炎   发布时间:2021-8-13 16:15:41   点击数:
 

发热知多少

发热

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类型及原因

Part1

长期“不明原因”的中、高热

这是指发热在38℃以上、持续两星期或更长,以发热为主诉,在住院一星期内经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化验而病因不明者。1、感染(1)全身性:见于粟粒型结核与播散性结核、伤寒、败血症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局限性:见于肝脓肿、阿米巴性与细菌性、胆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腹腔内脓肿如肝下、膈下、结肠旁、阑尾周围、腹膜后、盆腔脓肿等。2、恶性肿瘤见于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各种白血病、其他各种实质性癌肿。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包括系统性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等。4、其他如肉芽肿性肝炎、药物热、假热、体腔积血如血胸、血腹、肺梗死等。

Part2

长期低热

凡口腔温度在37℃以上至38℃左右、持续在一个月以上者,称为长期低热。长期低热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1、器质性低热(1)慢性感染:如结核病、肝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感染以及各种病灶感染。(2)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4)恶性肿瘤:早期淋巴瘤、实质性癌肿转移等。2、功能性低热(1)生理性低热: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等。(2)神经性低热:夏季低热、原发性口温增高等。(3)感染后低热。

Part3

超高热

超高热是指发热超过41℃以上,主要见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包括中暑或日射病,脑部疾病,如严重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与脑肿瘤等,输血、输液污染引起严重热原反应与败血症,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临终前超高热等。

Part4

反复发热

几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病因都可引起反复发热,但以下列疾病较多见。1、传染病:疟疾、回归热、黑热病、布氏杆菌病、伤寒复发等。2、细菌性感染:间歇性胆管热、泌尿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等。3、肿瘤:淋巴瘤引起反复发热与周期热等。4、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并发感染等。

日常护理

1、评估并确认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患者对发热知识的知晓程度等。2、密切监测体温。3、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有无高热惊厥、心律失常。4、监测电解质、酸碱失衡情况,监测出入量,皮肤不显性失水情况,皮肤颜色、温度。5、环境管理。调节室温,注意通风,使用电风扇增加空气流通。6、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适当活动。取患者感觉舒适的体位。7、高热者可用毛巾包裹的冰袋冰敷头部、腹股沟或腋窝。适当时可给予温水擦浴或局部乙醇。擦浴或将患者放置在降温毯上,使用降温毯时监测降温速度、皮肤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8、体液管理。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ml左右为宜,必要日时给予静脉输液治疗。9、适当时给予退热药物。药物降温时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出现虚脱或休克。10、适当时根据原因进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11、保持口腔清洁。危重、卧床患者给予口腔护理,观察治疗后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结果等。12、皮肤护理。监测皮肤颜色和温度;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根据情况给患者洗头、洗澡、抹身;协助卧床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13、安全护理。监测患者有无发生高热惊厥、躁动不安、谵妄等,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加床栏、约束带约束患者;观察降温后效果,防止发生治疗导致的低体温。14、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

稿件来源:重症医学科

供稿人:卢晓娥

审核人:杨春荣、田昕

编辑:孟伊霏

点击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ylcfcw.com/zlff/1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