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这么久的ldquo三黄片rdq

文章来源:感染性关节炎   发布时间:2021-8-13 17:09:22   点击数:
 提到“三黄片”各位小伙伴应该都不陌生吧,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用它来清热降火,那你知道“三黄片”里面的“三黄”分别都是哪些吗?这三黄有都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说到“三黄片”,那就不得不着重提一下它来源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泻心汤。

在经过了千年历史的演变后,不仅没有被埋没但而被历代医学家所推崇,包括许多中医经典名方中也有它的身影: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有一则方剂,名叫三黄丸,是由炒黄岑、制大黄、黄连这三味药材组成。有泻火解毒的作用,通常用来治疗男性的五类过度疲劳和七情之伤,消渴症以及不生肌肉;女性的带下病,四肢寒热等症状。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有三黄丸,组方也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这个主要是用来治疗三焦积热。上焦也就是心肺有热,就会出现心悸、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等症状;中焦也就是脾胃有热,则会出现口臭、大便干燥、脾气暴躁等症状;下焦也就是膀胱或大肠有热,小便时会感觉淋漓灼痛,大便时要不就是腥臭稀溏要不就是干燥秘结,身体发热经常会口渴等症状。另外也会用来治疗肛肠科类疾病,以及小孩脾胃积热。那么“三黄片”到底是由哪几味药材组成的呢?这“三黄”就是大黄、黄连、黄岑。大黄,有“将军”、牛舌大黄、马蹄大黄等别称。在古时候,很多人都用它来作为“泻药”使用,却忽略了其清热降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化瘀止血的功效。关于“大黄”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以前有位姓黄的郎中,因为继承祖上家业常用黄精、黄岑、黄连、黄根、黄耆这五味药材为人治病,因此获得了“五黄先生”的美誉。因为要常去山中采药借宿,就和一位马姓农户交际很深,一次马家遭了火灾家人房屋都葬送在了这场大火中。马姓农户被郎中所救后就跟着他采药治病,慢慢的马姓农户在郎中不在家时也学着帮人治病。一天一位拉肚子的孕妇来求医,郎中不在就只好马姓农户来开药,但他错把止泻的黄连写成了泄泻的黄根,孕妇服用后一尸两命,马姓农户也被衙门捉拿归案。郎中听说后连忙前来领罪,县老爷就让郎中将“黄根”改名,避免再出差错,遂被改叫“大黄”,从那之后这个名字就被传开了。大黄因其药效强劲,在《本草经集注》中也有所注:“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最为俗方所重。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脾、肝、胆、大肠经。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泻肝火,去心窍恶血,止惊悸”,因此像心悸不宁、心火亢盛,以及口舌生疮、口臭等肝火旺盛有很好的效果。黄岑,味苦性寒,归肺、脾、胆、小肠、大肠经。在本草纲目中有“治风热湿热头疼”,在别录中有“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小儿腹痛”等。因此黄连清热燥湿,治疗湿热痞满、肺热烦渴等症状效果明显。在现代药理中,通过对黄连进行提取出了盐酸小檗碱,也就是黄连素,不仅对胃肠道产生了一定的消炎效果,对体内的细菌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盐酸小檗碱在现代药理中被归纳为广谱抗菌药。这三种药物配合使用,共同起到了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功效。三黄片在各大药店中均有出售,属于一种非处方药。我们通过阅读说明书就能发现,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大黄、黄岑浸膏、盐酸小檗碱。除了清热除湿、泻火通便的功效外,还可以治疗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热痛等症状。另外像是病菌侵袭体表后引起的化脓感染性疾病,就可以将这三味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煎煮后,对已经破皮溃烂的地方进行清洗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不过如果没有破皮,可以打磨成细末对患处进行外敷。随着时代的转变,现代很多人都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脸上就容易长粉刺或者出现脂溢性皮炎。通过服用三黄片也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改善,包括但不限于化脓性关节炎、急性的细菌性痢疾也有着较好的调治作用。像一些轻度烧伤或者是外阴溃疡等,也可以通过三味药材煎煮后进行调治。当小孩子发生便秘的时候,可以拿出2颗三黄片研磨成细末,取出适量的米醋和粉末调制成糊状,将糊糊放在伤湿止痛膏上面贴在孩子的肚脐眼上,敷差不多15小时左右取下。一般只需要敷一次就会看到效果,如果没有产生效果就不要再尝试着敷贴了,医院进行就诊才是正确的做法。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尽量不要长时间的大剂量服用三黄片,并且在服用时时长最好维持在一周内,期间要及时对体内的水分进行补充。因为三黄片有“泻药”的功效,每天的大便次数最好控制在3次以下,可通过适当的加减来对剂量进行调节。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原则。个人病况有别,如有需要应先征求医生的意见,遵医嘱用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进行调理。

点击下方获得更多经方知识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为健康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ylcfcw.com/hbyx/14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