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君的话
第十七届“挑战杯”落下帷幕,这一届竞赛都有哪些亮点呢?
一届更具广泛群众性的竞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只有保持和增强群众性,群团组织才能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坚持增强群众性,引领最广泛青年学生一起向未来,共筑科创报国梦。
基础更实,筑牢“千里高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30多年来,“挑战杯”竞赛形成了“国赛、省赛、校赛”三级赛事体系。这届大赛坚持夯实校级赛事基础作用,优化校级赛事组织得分、赛事优秀组织奖评选标准,以夯实“千里高原”之基培育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的“万米高峰”,江苏、陕西等省实现参与本科高校%全覆盖,浙江、广东、湖北、贵州等省高校参赛率和作品数均创历史新高。
第十三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覆盖更多高校
覆盖更广,形成“全国组网”。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是重要的时代课题,这届大赛参赛高校、参赛学生、辐射带动学生数量均创新高。
次大赛创新设计红色专项活动、“揭榜挂帅”专项赛、“黑科技”专项赛,吸引高校参赛次,较往届提升近一倍。
2.2万余件推报全国的作品达2.2万余件,覆盖学生近万人。
.2万余人次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了网络主题直播、云上“红色课堂”、线上“云展厅”等,成功吸引.2万余人次进行学习交流。
红色云课堂、黑科技云展播、作品云展厅全国组网,辐射更多青少年受教育
发展更均,实现“齐头并进”。这届大赛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形成了更广泛参与、更广泛受益的生动局面。
主体赛国赛中,职业院校占比8%,红色专项活动国赛中专业院校占比30%,一般院校参与热情大幅提升。
入围终审决赛的中西部高校及作品数比例相比往届分别提高5.18%、4.89%,中西部高校特等奖获奖比例相比往届提高19.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挑战杯”竞赛将持续增强群众性,帮助更多青年学生涵育科学精神、接受科学启蒙、激发科创热情。
提升客观性,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公信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年3月26日至28日举办终审决赛,3月29日,在国家公证人员监督公证下,完成了成绩统计和奖次评定工作并及时公开发布。本届竞赛组委会提前做好顶层设计,严谨落实各项环节,保证竞赛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公信,着力提升本届“挑战杯”竞赛的客观性。
评委邀请层层保密。竞赛组委会与中科院、专业性科研院所、科研类国有企业等11家单位合作,组建人均具有高级职称的自然科学领域专家库,建立评委抽选及邀请工作“互盲”机制(3人背对背工作小组),确保评委信息制度性保密,全程保障评委评审闭环管理,实现专家库组建、评委抽选、集中评审等全流程客观保密。
评审流程规范透明。网络评审从件提交查重报告的作品中客观评审,确定入围终审决赛的件作品。终审决赛正式答辩前,竞赛组委会相继公开发布工作安排、工作指引,组织参赛团队按组别进行线上抽签,确定答辩顺序并进行两次全流程演练,为正式答辩做好硬件、软件等相关测试和准备。答辩过程全程录像,各组评审结束后,评分表由评委本人签字密封,交竞赛组委会封存。
授奖结果及时公开。终审决赛评审前,竞赛评审委员会根据《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订终审工作方案,报竞赛领导小组审定后确定答辩分组及各组别授奖奖次(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数量。竞赛全部评审答辩结束后,启封评委打分表并计算分数,基于已确定的各组别奖次数量,对应确定各奖次获奖作品。全程由国家公证人员现场监督公证,结果报竞赛领导小组后即公开发布。
竞赛授奖结果公布后,明确保留1个月的质询投诉期,接受质询申请,与评审前期和评审期间形成严谨闭环。全过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保障,使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的权威性、公信力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同。
构建广泛育人的大赛新生态
围绕增强提升赛事“交流性”改革方向,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顶层设计到赛事安排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回归广泛育人初心,深挖竞赛育人价值,着意促使赛事成为青年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有效课堂和有形载体,激发“挑战杯”竞赛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01线上线下有机耦合,构筑朋辈教育同频共振“策源地”。
02建设“挑战杯”移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助力朋辈交流。
03首次搭建云上“红色课堂”,开展红色专项活动优秀视频作品线上传播,遴选“最具感染力”作品,点播数40.5万次,转发数60.1万次,评论数23.6万条,评论字数万字。
04首次开展“黑科技”专项赛视频作品展播活动;引入VR、5G等技术手段,将线下项目展示同步搬到云上,陆续发布获奖作品的现场答辩视频,学生通过手机端即可观摩作品、学习交流,辐射带动更多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感受朋辈风采。
相较传统以线下活动为主模式,通过构筑“云展厅”“云课堂”,开展“云互动”“云点赞”等探索,“挑战杯”突破竞赛单纯“赛”的定位,将逐级竞赛过程变为生动广泛的全网教育课程,发挥示范带动和榜样效应,引导更广大学生爱好科学、参与科创、形成氛围,放大工作效果、提升育人成效。
“红色课堂”和“黑科技”专项赛视频作品展播
揭榜挂帅产教融合,打造校、企、研成果转化为“桥头堡”。首次举办“揭榜挂帅”专项赛,秉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协同机制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思路,聚焦“卡脖子”技术,企业提需求出题,面向高校广发“英雄帖”,学生团队竞争揭榜。中国电信、宝武钢铁等7家单位围绕国产操作系统、碳中和等选题发布榜单。
“揭榜挂帅”专项赛团队赴攀钢集团研究院现场调研
作为主赛道的有力补充,专项赛首次举办便吸引了来自全国23个省份所高校的余名学生踊跃参加,学子不畏难、往前冲的闯劲让人欣喜,各发榜企业也找到了很多闪耀着青春智慧的作品方案。各发榜单位组建了院士领衔、阵容豪华、来源多元的“大咖专家”指导组,帮助学生们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集中攻关,推动实验方案向生产力转化。专项赛有效推动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间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反哺助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化实践能力,帮助更多青年学子的科研成果生根发芽和落地转化,彰显了比赛的育人初心和应用导向。
“揭榜挂帅”参赛团队学生在生产车间一线考察
跨越地域协同互动,搭建不同省份交流经验的“立交桥”。推动区域间均衡发展,着力为东西部省份之间常态化互动交流搭建桥梁,首次建立98人规模的“挑战杯”竞赛指导暨科技创新宣讲交流团导师库,推动东部导师进西部学校交流。依托“挑战杯”竞赛搭建科创交流平台与达人出彩平台,面向各省广泛征集创新推动新时代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创青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