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理改变
一、发生机制
五、痛风石的消长
体表的痛风石易于发现体表初次发生的痛风石表面呈黄白色,质地中等,一般没有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
痛风石是由于人体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太高,尿酸在超饱和状态下以结晶的形式沉积于软骨、滑膜、肌腱、关节或关节周围的皮下软组织中,形成的黄白色结节痛风石的出现增加了尿酸盐池痛风石对其周围组织有刺激作用,引起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结缔组织增生,软骨和软骨下骨质侵蚀缺损,呈“凿孔”样损害,严重者引起骨折和关节脱位痛风石不断引起关节结构如急性化脓性关节炎软骨、软骨下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和纤维化,最后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外表及功能
可见于任何关节软骨(透明软骨或纤维软骨)、滑膜、腱鞘、及其周围软组织通常是多关节分布,好发于关节远端有学者认为痛风石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身体任何组织都可能有尿酸结晶沉淀
痛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尿酸钠盐沉积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尿酸钠盐结晶有强的折旋光性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和侵犯不同的组织器官其病理改变不尽相同
痛风石的沉积过程是隐袭发展的,痛风石本身并无疼痛,所以应注意仔细检查如前所述痛风结节一般发生在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例中,痛风结节一般质地较硬,状似圆形石子,故常称之为痛风石有慢性痛风石形成者,一般为痛风的中晚期随着尿酸盐结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晶的不断沉积,痛风石数量可逐渐增多痛风石小的只有数毫米,如沙粒,称痛风沙粒随着病情的进展,痛风石可逐渐增大,可如鸡蛋或有更大的痛风结节累积赘生数目可从最初1~2个增加到十几个以上,并累及多个部位,国内报道痛风石最多的一例达500多个
六、痛风石的破溃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高尿酸血症,50%~60%的痛风病人将发生明显的痛风石和永久性的关节畸变痛风石的发生与血液中的尿酸浓度、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次数、肾脏损害程度和痛风病程长短有关有学者统计,如果不治疗出现痛风石的机会:5年后约30%,10年后约50%,20年后为70%以上而在2年内极少发生痛风石血尿酸长期在535.32umol/l(9.0mg/dl)以上时,50%有痛风结节
七、痛风石与病情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改变,长期存在高尿酸痛风性关节炎的护理血症是形成痛风石的条件血尿酸越高,高尿酸血症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发生痛风石反之,痛风石越多、越大,表明高尿酸血症未得到很好控制,即病情越重有些患者,病程虽已很长,但治疗后血尿酸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就很少发生痛风石所以痛风石的发生,痛风石的数量与大小,是临床判断病情轻重和治疗是否满意的一个有效的直观指标
少发部位:痛风石有时也会出现在鼻软骨、睑板软骨、角膜和巩膜等部位甚至在大动脉、心肌、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舌、会厌、声带和杓状软骨、气管软骨、陰莖、包皮上也会出现痛风石很少见于躯干部,如肩、胸、腹、背、腰、臀等处,大腿及上臂等处也少见可能是这些部位局部温度和血液循环较好,局部组织的ph较四肢末感染性骨关节炎梢高的缘故
四、外观
内脏:内脏也可发生痛风石,但主要见于肾脏实质有时可见于输尿管和膀胱罕见于肝脏、胆囊、胆道和胰腺等曾有报道在唾液中可找到尿酸盐结晶脑组织不发生痛风石也未见在脾和肺中发现痛风石的报道
三、发生部位
一般而言,不经过治疗的痛风石不会自然消失,只会随疾病的迁延而逐渐增多、增大对于首次发现的较小痛风石,经积极治使血尿酸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痛风石可望能消退这是因为痛风石形成时间较短,其结节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尚能与血液中的尿酸盐自由交换,经排尿酸治疗后,结节内的尿酸吸收入血,由肾脏经尿排出体外但如果长期存在的较大痛风石,可发生纤维化和钙化,此时结节变硬,不能变小或消失,需要手术治疗
好发部位:结核性髋关节炎症状痛风石好发于外耳的耳轮、尺骨鹰嘴、指间和掌指关节、指端皮肤、手掌、腕关节、跖趾、踝关节、足背、足底、膝关节囊和肌腱等处,这些部位的痛风石易被发现
痛风石出现后慢慢由小变大,尿酸盐结晶逐渐增多,内压增高,常常会使局部皮肤变得膨胀、紧张、发亮、菲薄,加上尿酸盐结晶的侵蚀作用,使皮肤的完整结构受到破坏,抗牵拉性下降,覆盖在痛风石上的皮肤一旦因摩擦、受压、受冻以及创伤等原因可发生溃烂,有“牙膏样”白色尿酸盐结晶物质就会从破溃的洞里“漏”出来,流出的尿酸盐结晶可通过偏光显微镜查见破溃处可形成瘘管,瘘管周围组织由于尿酸盐结晶的刺激呈慢性炎症性肉芽肿另外,破溃处因创口开放可继发细菌感染,易形成慢性化脓性病灶破化脓性髋关节炎溃处由于血液循环差,细胞再生力弱,加上感染和慢性肉芽肿等原因,难以自行愈合有学者报道痛风石破溃并发感染引起脓毒血症导致死亡的病例
二、发生率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