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锐意 >> 锐意资源>> >> 贾谊锐意变革的建议

贾谊锐意变革的建议

文章来源:锐意   发布时间:2025/4/10 12:45:46   点击数:
 尽管贾谊锐意变革,一再上书皇帝,陈述治道,希望国家安定兴盛。但因时机尚未成熟,国家凋敝状况仍未彻底扭转,至文帝前元十三年(前),依旧“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主要矛盾还是解决百姓衣食温饱,衣食足而兴礼义。因此,汉文帝不会全面采纳贾谊建议,大张旗鼓地改弦更张,只能个别地修修补补,更定法令,小有措施。诸如遣列侯离京就国,亲自治理封地万民,不得留京养尊处优,坐享其成;令诸侯分土地以王子弟,推恩宗室,防止诸侯王势力过大,与朝廷分庭抗礼;待大臣有礼有节,使之格尽职守,知耻改过,厉节修行。这些虽然只是部分采纳了贾谊意见,却对西汉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甚至影响到几代人,使儒家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统治阶级中产生强烈反响。以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老臣为首的守旧势力,对之极力排斥、诋毁,顽固地维护黄老政治,不肯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诬蔑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逐渐使文帝对贾谊疏远,不用其策,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远离朝廷,最后死于忧国忧民之中。但是,贾谊毕竞因文帝提携而少年得志,并使儒生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并更积极地推动儒家政治的早日实行。汉景帝时,“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儒生们仍处于帮闲地位,儒家思想最受排挤,并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初期。自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开始大批起用儒生,一些持儒家思想的官吏受到重用。特别是田为丞相后,“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接着名儒公孙弘以学官晋升为丞相,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儒家政治上升到统治地位,儒生纷纷出仕为官。汉初杂用儒术的另一标志,就是提倡孝道,以孝治国。自惠帝以下,各皇帝死后的谥号皆加上一个孝字,称作孝惠、孝文等,有些王侯谥号也如此,如齐孝王、梁孝王等,用一个孝字表彰其善承父志,谨遵祖训,成为统治者安身立命的原则。同时,在广大民众之中,设置孝悌力田之官,以儒家仁孝、务本思想作为选官标准,使之劝导百姓敬老尊长,务本力田,以期达到百姓努力发展生产、国家安定繁荣的目的。孝悌是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孔子认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代“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是遵行孝道的结果。又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如果“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极力主张“人之行莫大于孝”。这种务本顺上的孝道思想,有利于淡化人民与统治者的对立情绪,形成尊长敬上的社会风气,使国家政权得到巩固,自然被统治者接受、提倡。惠帝四年(前)正月,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鼓励发展生产,诏令天下“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对于孝敬父母,顺事兄长,并努力种田的人,免除终身赋税徭役负担,为广大人民树立孝悌勤劳典范,开社会风气之先,使孝悌力田成为导民务本向善的思想武器。至吕后称制元年(前),开始在吏员中“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将“孝悌力田”定为官名,而且俸禄为石,属于上层官员,可佩戴青绶,司掌银印,表明朝廷十分尊崇此官,又无时不在提醒天下孝悌力田汉文帝是位号称“专务以德化民”的皇帝,多次亲自率耕,导民务本,诏告天下孝悌力田。前元十二年(前),文帝下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联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导民焉。”对孝悌力田,汉文帝不仅极力提倡,而且以身作则,采取必要措施,督促落实。孔子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汉文帝确信万家之县必有廉吏、孝悌、力田者,他们是民众的表率,应该受到尊敬,推举做官。正是在汉文帝倡导下,儒家的礼教风靡于世。景帝时虽不重用儒者,但儒术却仍被采用,极力称赏儒家的德治,对文帝“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等措施,看作“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的德治,以昭德之舞祀享。同时,群臣称颂景帝是“永思孝道”是一个以孝德治天下的皇帝。汉武帝时,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方针政策的改变,不再继续提倡孝悌力田。但是,为广教化,美风俗,延揽人才,强化吏治,提出“兴廉举孝”口号,诏令各郡国推举贤良文学或举孝廉,使许多饱读诗书的儒生,有了出仕为官的机会,呈现人才辈出的兴旺景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pylcfcw.com/lctx/18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