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锐意 发布时间:2024/6/5 10:16:23 点击数: 次
白癜风初期有什么征兆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308/5242085.html据中国科学院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童秉纲资料图童秉纲是我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年9月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年,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年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到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据《科学时报》报道,童秉纲年调到中国科大后,曾协助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建设了中国科大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童秉纲年调到中国科大不久,便接到了(时任)系主任钱学森布置的任务,为首届(58级)近代力学系学生补课”,报道称:钱学森认为这届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不够扎实,于是找到童秉纲,希望他担负起为他们强化力学基础的教学任务。“这是一项很棘手的任务,好像煮夹生饭一样。当时该年级有8个班、多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程度不一,讲起课来众口难调。经过认真思考后,童秉纲认为补课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力学研究的方法论。他最后决定讲授最基本的但有深度的内容,既帮助尖子学生加深理解,也能为一般的学生所接受,然后通过大量习题的训练,来着重解决如何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理解、分析和锻炼,帮助大家真正理解并建立起力学的思维方式,真正掌握力学的方法论”。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成功的。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童秉纲从教55年庆祝活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朱克勤回忆:“童先生讲课条理清晰,物理概念和数学推演并重。41年后的今天,课程仍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在激发专业兴趣方面使我终身受益。当时的两册讲义,至今仍珍藏在我的书架上。”他说,正是由于童秉纲的引领,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当年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的15位同学中,有多人几经周折后仍回到了喜爱的流体力学专业,终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文革”期间,童秉纲被关押1年,劳改2年半。年重回讲坛,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导。中国科协与新华网合办的“科普中国”称:他从教55年,历经生死逆境12年,学生们却很少知道他的这段经历;他在力学领域成就卓著,却像普通老师一样每天拿着公文包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里。童秉纲的严格在学生中是出了名的,他的博士生很少有按期毕业的。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教授孙德军年随童秉纲读博,差不多读了4年,年春季才毕业。在孙德军看来,童秉纲指导学生认真、严格又严谨。“我跟童先生接触,最早的印象是他对每一件事情都特别认真,交代事情都非常清楚,我们一听完就知道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二个印象是他特别严格,希望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第三个印象是特别严谨,从选题、调研到研究的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童秉纲曾表示:他对博士生招生比较认真;自己的每个博士生都在做不同的题目,需要花很大精力加以指导,为此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自己也承担着很多科研项目,在时间和精力上受到限制。他认为,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做出创造性成果,是博士研究生最根本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富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锐意创新的能力,就成为促使他们高质量成才的关键。据“科大校友”公号报道:童秉纲是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事业背后的无名英雄,其科研工作一直到年才正式开启,当时他已经45岁了。从年起,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童秉纲先后协助航天五院、航天二院、航天一院等机构解决了一系列对卫星回收舱、导弹动态稳定性导数的计算方法问题,成绩显著,为我国侦察卫星、反导弹、洲际导弹等战术、战略导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