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作为“建国三部曲”的第三部,对于前两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有继承,也有履新,首先从导演层面,就由韩三平、黄建新两位资深大导换为香港商业导演刘伟强,而演员层面,虽然仍旧采取星光耀眼的“人海”战术,参演明星达到名,但演员们的年龄结构,却趋向于年轻化,当然,这与“建军”时期的我党领导与战士们也多意气风发、青春傲人的事实相吻合,因此当看到由马天宇、刘昊然扮演的林彪与粟裕,是以门卫兵的身份站在党代会门外,虽然颠覆了既往的认识,却足够新鲜而写实。
纵观整部《建军大业》,由国民党“右派”为夺权叛变革命,发动了疯狂的“清共”行动而起,短短数月,近31万进步同胞遭到残酷杀害,全国震惊,刚刚看到希望的中国即将再次陷入军阀混战和独裁专制的深渊。抵抗还是投降,在共产党内部也是斗争激烈,共产国际的指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符合实际的希望,幸而有伟大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武装夺权”的重要性,他们以各种身份从四面八方而来,聚在一起,由此才为我党、我军乃至我新中国,开启了全新的一页。
正所谓“枪杆子出政权”,一支没有武装力量的共产党人,通过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抗击反动派的第一枪,而后共产党军队逐渐壮大起来,这是不折不扣的“建军大业”。当然,我们的建军史、战斗史,是由数不胜数的战斗组成,若一一道来,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浓缩到一部两个小时之内的电影中,更是要主次分明,正如张宏森局长所说:“《建军大业》打破了前两部的碎片组合,保全电影的完整时态,让电影更像电影。”在这一方面,《建军大业》取舍得当,全片选取了两场重大战役,其一是南昌起义,其二是三河坝战役,作为全片的着力点来重点刻画。
一直以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熟练”类型,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硬件技术,还是叙事技巧,都很难再有突破,但《建军大业》逆向而行,大场面力争还原战争当时的紧张惊险,人物又力求以人性角度看待曾经的殊死之战,两相辉映,格外走心。据传《建军大业》在拍摄中11个机位火力全开,重现南昌首战之激烈,而三河坝战役,则拟定个炸点以还原曾经的惨烈,全片的战争场面近半,两场战役,功不可没。
说起《建军大业》的取舍,从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役来看,便知端倪。南昌起义作为起义的第一枪,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与纪念意义,这一场战役,也是异常艰苦,战争进行了三天三夜,但幸而我方力量有接近三万人,而反动派留守力量是三千人,在十比一的强大优势下,备受人民拥簇的共产党人,取得了开创性和阶段性的胜利。
相对于南昌起义,三河坝保卫战,则相对而言“名气”小了一点,但这又是一场关乎共产党人生死存亡的战役,由朱德率领的三千将士,与两万余敌人展开了生死之战,这一次是与敌人一比十的悬殊战争,其实是南昌起义的“翻版”,两场兵力比例截然不同的战役,共产党人都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才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老将军对三河坝战役曾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可见这一场战役,对共产党军队的重大意义。
总的来说,《建军大业》有广视角,有概括性,也有对细节小点的充分发掘,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年代感也品质感,也是只有在中国的那个战争年代才有的存在,相对于境外的诸多战争片,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战术,还是战士,无论是牺牲,还是胜利,这些加诸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战斗,在人性道义上,超越了既有的战争观和历史观,也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高尚之处,《建军大业》能挖掘到这些内涵,也是观众之幸。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