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与“痹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风湿科非常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对称性小关节肿胀、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病久可累及全身大关节,导致关节失用,具有较高致残率。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病”的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痹病的发生是由于感受了外在的风、寒、湿邪气,邪气损伤人体正气,正气不能驱邪外出,导致风、寒、湿邪气滞留人体,日久发展成为痹病。《证因脉治》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指出了痹病是由于邪气痹阻经络,气血壅滞不通,不能濡养筋骨血脉,导致肌肤麻痹不仁、关节疼痛不移,病久导致手足失用等一系列症状。
“痹病”内服中药治疗
中医根据对“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将“痹病”进行了相应分类,并制定了相应的治法方药。主要证候学特征、证型分类及治法如下:
①证候学特征
行痹:风邪偏盛,表现为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寒邪偏盛,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遇热痛减。
着痹:湿邪偏盛,表现为关节重着疼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
热痹:热邪偏盛,表现为肢体关节灼痛,或痛处焮红,肿胀剧痛,筋脉拘痛。
痰痹:痰邪偏盛,表现为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
瘀痹:血瘀偏盛,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
②分型治疗
风寒湿痹证:治法:益气和营,祛风散寒除湿代表方:蠲痹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子、羌活、独活、青风藤、薏苡仁、当归、川芎、黄芪
风湿热痹证: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苍术、薏苡仁、滑石、连翘、桂枝、蚕砂
痰瘀痹阻证: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茯苓、半夏、鸡血藤、青风藤、全蝎、僵蚕
肝肾亏虚证: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常用药:独活、防风、细辛、肉桂、杜仲、牛膝、桑寄生、人参、茯苓、当归
③分期治疗
急性期:治法: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代表方:二妙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黄柏、苍术、玄参、当归、甘草
慢性期:治法:温阳散寒,清热除湿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芍药、知母、麻黄、白芥子、附子
缓解期:治法:补益肝肾,驱邪扶正代表方:虎潜丸加减
常用药:锁阳、鹿角霜、续断、菟丝子、熟地、陈皮、龟板
④专病专药治疗
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其主要成分雷公藤多苷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其主要成分白芍总苷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其主要成分三七皂苷具有抗血栓、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昆明山海棠---祛风除湿,活血止血,舒筋接骨。其主要成分昆明山海棠素具有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痹病”中药外治疗法
除中药口服之外,中药外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关节疼痛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熏蒸、中药泡洗、中药外敷、中药蜡疗、中药塌渍、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贴敷等均有良好疗效。
虽然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但能否单纯依靠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需咨询专科医师。
风湿科常用中药---青风藤
别名:大风藤、吹风散、青藤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平,归肝、脾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故事:明朝初建时期,百姓四处流离,居无定所,很多人都患上了风湿,但因药品太贵,无钱看病,百姓深受风湿折磨。江东医师刘达时常给深受风湿折磨的百姓免费看病,但由于病患太多,且药商哄抬药价,很快刘达就家徒四壁无法继续医治病人了,此时他看到自家墙壁和门前树上攀爬的草藤,想起“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但又考虑药物是否有毒,不敢贸然入药,百姓闻此都愿以身试药,于是经此药治疗的风湿患者病情都慢慢好转了。由于这种草藤能够消除风湿病,于是百姓叫做清风藤,也就是现在的青风藤。
参考文献:
[1]尹柏坤,左军,李冀.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信息,,39(01):84-88.
[2]宋泽冲,照日格图.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39(01):-.
编辑者:杜梦梦审核者:侯秀娟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联系删除。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