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春来绿满枝,
杜鹃花开,杜鹃声啼;
走马天山花遍野,
千点妆姿,万点妆姿。
民族亲戚又相聚,
其乐融融,其乐依依;
汉唐气象今犹在,
几首情词,几首情诗?
春早南疆,在三月柔媚的阳光里,感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吹来的轻风拂面,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公路地质防灾减灾研究团队主任林达明回忆起交通援疆干部人才(兵团)进疆服务一年多以来扶贫工作的点滴细节,不由得感慨万千,听听他们在新疆的故事↓
援疆干部人才主要由援疆干部与博士服务团组成,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援疆工作的一共4人:来自部公路院的李斌副局长和我、来自部交科院的李霖、来自部规划院的汪守东。我们“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南疆第三师51团。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人口有万,边境线有千米,14个师插花式分布在天山南北。第三师所驻扎的喀什,汉族人口比重为6.3%,维吾尔族人口占92%。三师师域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绿洲,北接天山,西连帕米尔高原,南依喀喇昆仑山脉,东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接壤。
我们抓住扶贫工作的核心,将其与民族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相结合,在当地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找优势,扎扎实实绘制出一张扶贫工作的路线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维族兄弟的认可,他们见到援疆干部,会给一个热情的拥抱,然后一边举起大拇指一边喊:“亚克西”(维语意为“好”“优秀”“棒”)!
落子南疆抓住扶贫工作的“棋眼”
重点项目推进
援疆干部参加南疆交通调研
结合新疆兵团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协调推进扶贫工作,我们兵团的援疆干部人员组建了临时援疆扶贫工作小组。
小组多次深入讨论并统一思想:在整个新疆大棋局中,南疆问题集中、困难突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是反恐维稳的主战场。在整个新疆“一盘棋”中,南疆是“棋眼”,抓住南疆,就牵住了新疆稳定的“牛鼻子”。
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关心下和兵团交通人的努力下,交通运输部印发支持兵团向南发展的意见,拟以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为重点精准施策,把提高南疆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年我们在协助编制《兵团贫困地区交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过程中重点规划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参与兵团公路建设完成投资约亿元。
锐意创新发挥专业优势建”平台”
通过行前培训学习,我们时刻牢记在挂职过程要发挥专业优势,言传身教培养人才,锐意创新。让服务单位实现“引进一个专家,带来一个团队,培育起一支本土化人才队伍”的效果。
一年多来,援疆干部人才组织兵团公路科研所积极申报《基于北斗的兵团交通重点车辆与基础设施精准定位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等,截止到目前已经获批近万元,助力兵团交通科技事业发展。
一年多来,援疆干部人才通过组织公路研究所年轻团队连续加班近4个月,撰写《千米级冰川公路泥石流的致灾机制诊断——以天山G独库公路为例》等专著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姜景山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王思敬院士的欣赏并做序,相关成果得到国际知名专业期刊BulletinofEngineeringGeologyandtheEnvironment报道。
一年多来,援疆干部人才针对我国尤其兵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优质沥青路面材料缺乏、沥青路面里程长且建养工期短、建设经费有限等难题,通过组织当地研究人员开展材料研发、设计创新与施工革新,形成绿色节能型沥青路面建养成套技术,项目实施期间,获得了“年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年兵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兵团交通系统历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一等奖”。
一年多来,援疆干部人才根据相关技术和成果在南疆的应用情况,积极组织本地科研人员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新疆兵团公路智能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并于年1月荣耀获批,平台能有效服务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当地的“永久牌”人才队伍,是研究所建所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平台。
精准扶贫解决地方发展的“瓶颈”
在对外介绍南疆资源,对接扶贫项目时,我总自豪地对着地图介绍:南疆,千年卧踞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全长9公里。塔河中游两岸胡杨林浓阴蔽日,形成天然绿色长廊,沃野千里。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这里的发展相对缓慢。交通运输线的漫长、基础设施配套的薄弱等因素曾经让很多人对南疆望而生畏,也使各地投资者的脚步变得踯躅不前。
51团位于面临瀚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背靠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是整个兵团重点深度贫困团场。兵团交通运输局按照自治区和兵团党委安排部署,针对当前新疆形势深入开展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派驻干部到第三师51团13连、18连,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和“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
援疆干部在南疆参加升国旗仪式并“发声亮剑”
为了把职工的农产品尽快推向市场,援疆小组积极协助局里投入多万元对51团的道路进行规划建设,利用绿色节能型沥青路面建养成套技术有效打通断头路,避免断头路受沙漠等自然环境影响而无法接入其它交通路线,解决了“路到头、水到头、天然气也到头”的难题。过去泥泞的道路变成了柏油路,如今一辆辆拉运产品的大货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现在这里的红枣远销北京、广东等多个省市。
在兵团党委和兵团交通局党组关心支持下,51团在“十三五”规划里获得了实打实的支持。重点解决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团场的出口通道,贫困地区硬化路得到有效及时建设。实现“营连通硬化路”,形成“对外通道畅通高效、垦区内部紧密相连、兵地之间顺畅衔接、运输服务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结对帮扶变成民族兄弟的“亲戚”
“达明,我们再去看看亲戚,怎么样?刚给图地·买买提买了一些降血压的药,抓紧给他们送过去。”刚过完春节,李斌副局长在开完会后对我说道,截至三月底,今年我们已经去了三次。
与民族亲戚同吃同劳
我们立即回兵团援疆楼拾好行李,直奔三师13连。到了13连连部,图地·买买提和吾布力·买买提已经等候在连部门口,看到我们来了,远远跑过来热情地拥抱,像往常一样帮我们把行李放到大土炕上。
李斌的结亲亲戚是图地·买买提,今年60多岁了,早些年他是行走在连队的郎中。我的结亲亲戚是吾布力·买买提,今年也60多岁了,有7个子女,近40个孙子孙女。他们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13连,整个连队是维吾尔族职工聚集连队,人多地少,以棉花、红枣种植为主,结构单一,产量低,贫困发生率高,是兵团深度贫困连队。
今年13连的棉花与红枣的产量和质量都比较好,得知连队里年轻劳动力相对不足,我们抓紧直奔农地,每个人带着一个大布袋,一头扎进棉花地里并排开始摘。6个人在棉花地里奋战了2个小时,图地和吾布力摘得比较多,我们每个人摘了3公斤左右,基本上把布袋装得满满的。
回到图地·买买提家里,他们感叹,现在党的政策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13连连队职工群众的生活“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
默默扎根甘当平凡奉献的“白杨”
在大美新疆,行走在连队和团场,行走在边境公路和沙漠公路上,道路两侧总有一排排白杨树,像哨兵似傲然耸立……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李斌在车里不自主地朗诵起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读着读着,他转过头跟我说,咱们兵团交通人就是这白杨树,你想想:“白杨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跟咱们交通干部职工、跟咱们援疆干部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因为象征了今天我们兵团交通人在向南发展和深化改革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舍小家顾大家、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兵团交通人持续把南疆贫困团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坚定信心。”
我生于福建,以前对新疆接触的少。在新疆服务一年多,在兵团交通运输局同事、民族兄弟的影响下,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从神秘到融入,以自豪的心态变成兵团的一份子,变成民族兄弟的一家子。
早春的野花已经开遍山间,感受着公路的颠簸,吹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热风,看到援疆干部和兵团交通局同事略显疲惫面容与坚定的目光,我的思绪又飘向远方,飘过天山,穿越汉唐,俯瞰这片千年圣杰经营耕耘的瑰丽土地,心头不禁冒出了几个字——家国情怀。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