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方便面姚忠良奉命于危难之间,挺起民族

文章来源:锐意   发布时间:2023-3-30 18:16:01   点击数: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浩浩荡荡,一场决定生死的变革,席卷全国国有企业。要么改革,要么灭亡。

年,河南省粮食厅下属粮油食品公司,已经病入膏肓。公司正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年亏损金额达万元。粮食厅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先后委派了6任负责人进行改革,依然没能力挽狂澜。

那时候,有才能的人,几乎没人愿意再去一个“日薄西山”的企业了。没办法,粮食厅只能从内部抽调人马。于是,时任粮食厅处级干部的姚忠良主动请缨,来到粮油食品公司。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年,姚忠良在原粮油食品公司基础上,成立了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场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拉开了序幕。

01尾大不掉,积重难返也无惧

然而,改革的工作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作为一个国企,粮油食品公司的问题并非一天形成的。工厂不大,不过占地4亩,员工却自恃“铁饭碗”,消极怠工,得过且过。

姚忠良到了之后,号召大家为新公司的发展共同出力,从技术研发和产品销售方面着手,推动公司的发展。

为了找到公司发展的方向,姚忠良深入市场调研,发现国内的方便面市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于是,他将方便面作为白象食品突破市场的切入点。

他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新产品的研发,鼓励销售人员出去跑市场。可是,许多人对姚忠良的政策,阳奉阴违,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对这个新任领导嗤之以鼻。

面对员工的“打太极”,军人出身的姚忠良,并没有就此退缩。时年35岁的姚忠良,血气方刚,没人能阻挡他带领公司前进的步伐,谁要是阻碍了公司的发展,那就只能被“清退”。

白象食品logo

姚忠良杀鸡儆猴,将一些倚老卖老的员工用“带薪休假”的方式调岗支走,剩下的员工,如果再不配合,也卷铺盖走人。这还不够,为了给新成立的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他想方设法引进年轻大学生,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愣是从上级申请了30名大学生进入白象。

姚忠良如获至宝,将这些高学历人才用心培养。

为了打开销量,姚忠良主动冲到市场一线,亲自跑业务。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姚忠良蹬着三轮车,带着一帮充满干劲的年轻人走街串巷,四处跑业务。汗水浸湿了衬衣,却没有浇灭他们的热情。

城里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们奔走的身影。慢慢地,在河南省的大型商场、私人小店,白象方便面的身影开始多了起来。更难得的是,由于技术研发的投入,白象方便面的口味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占有额越来越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到两年的时间,白象食品就从苟延残喘、亏损万的境地,跨越到了销售额超过了1亿人民币的新高度,并开启了白象食品快速发展的新征程。到了年,白象的年度销售额就突破了6亿元,成为当时国内粮食系统最大的的制造企业。

都说创业创业维艰。回忆起白象食品创立之初的艰难,姚忠良感慨:“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费尽千言万语,把白象送进千家万户。”这大概是每一个创业者都感同身受的吧。

白象食品董事长姚忠良

02锐意创新,重返一线

都说创业就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姚忠良对待白象食品,几乎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心血。姚忠良定下了“大众化、平民化”的销售策略,让白象方便迅速火遍全国,在国内的方便面市场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过,小孩子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路要走。

随着白象食品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姚忠良的改革理念和发展路线与部分企业高层存在很大的分歧,他也逐渐失去了在公司的话语权。无奈之下,姚忠良只能撒手,让自己的“孩子”去闯。年,他“解甲归田”,选择回到学校深造,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

遗憾的是,失去了姚忠良的“掌舵”,白象食品终于拿捏不住方向,原来的市场份额一点一点被渗透,销售额也大不如前。这个时候,老领导又再次找到了姚忠良。

看着自己一手培养的“孩子”遭遇挫折,姚忠良怎会不心痛。但他心里也明白,如果自己回去之后还是没有“掌舵”的权力,那也不可能有扭转局面的可能。于是,他对老领导说:“要我回去可以,白象必须再次改革。”

年,姚忠良从人大毕业,回到白象食品,再次背起了重担。

商场风云变幻,3年的时间里,市场格局早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此时的白象,面临着来自统一、康师傅等速食食品巨头的冲击,再次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

回到白象食品的姚忠良,凭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新理论,对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品牌进行严密的分析,同时,洞悉到消费市场的变化中,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要求越来越高的需求,对方便面产品进行大力创新。

很快,白象食品首创的“大骨面”横空出世。一句“白象大骨面,大骨营养在里面”“1元大骨面”的超级话语,让用大骨熬制的骨汤面,在众多方便面中脱颖而出。

白象新产品

价格实惠,营养美味,让白象的骨汤方便面迅速成为“顶流”,上市8个月时间,销量就达到万包。白象方便面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迅速抢回了属于自己的市场。姚忠良也乘胜追击,开始涉足高端方便面领域,推出了大骨皇等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巨大欢迎。

年,姚忠良带领下的白象方便面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年产量达到74.3亿包,年销售额突破52亿元,成为能够与康师傅、统一等巨头抗衡的民族品牌。

03宁可倒闭,也不让白象作“他”姓

白象方便面的成功,也引起了外资的注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方便面消费市场,占全球方便面销量的40%,外资早已虎视眈眈。而日资在入股康师傅、统一、今麦郎(后来撤资)等巨头后,也盯上了白象。

然而,坚持自主发展道路的白象,屡次拒绝日资的入股。姚忠良更是豪言,“宁可倒闭,也不让日资入股”。

这是方便面民族品牌最后的倔强,因为姚忠良知道,如果国内主要的方便面品牌都由日资控制,那中国人就将失去整个方便面市场的话语权。

坚持自主发展的白象,却是势单力薄,难以抵挡众多品牌的围剿。在方便面巨头仗着雄厚的资本大打价格战,用广告轮番轰炸消费市场的情况下,白象方便面节节败退。

即便如此,姚忠良和白象食品都从来没有放弃,没有做出一点妥协。年,白象食品正式完成改制,姚忠良更是定下了“力争用15年的时间带领白象进入世界食品行业,努力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的宏大目标。

白象创新产品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姚忠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除了方便面之外,白象还进军到其他面食、主食、面粉上下游产业,甚至拓展到饮料领域,俨然就是要布局整个食品领域的架势。

白象在国内10个省布局12个优质面制品生产基地,开设20余家子公司,不断地研发新的口味的产品,又相继推出了“家庭炖煮工艺”骨汤系列、老北京爆肚、四川麻辣火锅面,开设实体门店,业务体系越来越庞大。

今天,白象食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并不算高,但这个倔强生存的民族品牌,至少在国内的速食食品领域仍旧有自己的精彩。

04心怀大众,是民族的脊梁

民族大义之前,企业利润也必须靠边站。

其实,姚忠良断然拒绝日资入股,除了对民族品牌生存的考量之外,还因为对白象“自强员工”的关切,和对企业应尽社会责任的坚持。

出生于建国初期国内最艰难的时期,姚忠良从小对农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深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ylcfcw.com/hbby/16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