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科举隋代的学校教育

文章来源:锐意   发布时间:2023-2-21 10:33:18   点击数:
 

文化的传衍始终在继承与发展中进行,学校教育制度这一文化形态也不例外。我国是世界文化教育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夏、商、周三代,我国巳有了类似于学校的机构“校”、“庠”、“序”。春秋之前,学在官府,而春秋战国之际“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我国古代的私学便应运而生。汉代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创立了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又兴办了郡县学,私立的书馆、精舍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虽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形成健全的体系。

隋代的学校设置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在学校制度方面多所创制,为我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完备,奠定了基础。

(一)中央、地方官学

隋初设置国子学。这便是隋代的中央官学。文帝时又设立国子寺,置国子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长官的开始。国子祭酒的属官有主簿和录事各一人。下统“国子、太学、四门(因学校设置在京城四门附近,故名)、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并注明教师编制和学员额数。国子、太学、四门配置博士、助教各5名。学员人数,国子学人,太学、四门各人。书学、算学配置博士、助教各2名。学员人数,书学40人,算学80人。

隋文帝初期对中央官学十分重视。开皇二年()十二月,文帝“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表示勉励之意。并亲自到国子学去巡视,以提高国子学的地位。

在强化中央官学的同时,开皇三年()四月文帝又“诏天下劝学行礼”。命令州县普遍设置学校,礼祀孔子。这就是隋代的地方官学。

隋文帝后期认为学校过多,学生“徒有名录,空度岁时”,于仁寿元年()六月,下诏简省国子学员额,废止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炀帝于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复开被废学校。国子学和州县学的兴盛,又超过了开皇初年。但随后因统治残暴引起农民起义,隋代的学校也由此而衰败。

(二)教学内容

隋代中央与地方官学的教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主。隋文帝是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登基之初,锐意革新,励精图治,而且庞大的国家需要有真才实学的贤能之士鼎力支撑。因此,复兴儒学统一南、北之学是处在上升阶段的统治集团在意识形态上的必然要求。也是隋文帝广收人才、统一思想的重要政策。因此在文帝初期形成“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己”的局面。但他晚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炀帝初期“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当时最著名的学者、教授是刘掉、刘炫,时人称为“二刘”。他们讲授的主要课本是《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及刘焊撰写的《五经述义》。

(三)隋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隋代的学校设置和教学内容虽然不健全,但其影响很大。其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及州县学的形制,唐代完全继承了下来,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完善和发展。唐代律学的设置也是渊源子隋大理寺的律博士设置。隋代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制度,唐代继续实施并进一步系统化。简言之,唐代的学校制度之所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制度的典型,隋代的草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制度总是在一步步完善,我们能享受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古人息息相关,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pylcfcw.com/hbby/16347.html